独立杂志:我们需要一点锋利的时代精神
2019/10/15 | 冯祎 | 阅读次数:1185 | 收藏本文

每年九、十月的杂志封面大战,可能是“纸媒已死”时代、关于杂志最吸引眼球的新闻了。毕竟在当代,一本杂志,从选题策划、图片拍摄、写作排版、进厂印刷,到消费者完成购买动作,每个环节都可以被贴上奢侈的标签。
但与此同时,越来越多的独立杂志依然层出不穷。就连表面上与印刷业为敌的Facebook,也刚刚进入这个市场,推出了独立杂志《Grow》。它们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极简主义、性冷淡风、俯拍美食、大量留白,以及8.25号字体和单栏文字的排版方式,而是把有仪式感的阅读伸向各个领域,引导我们回溯和探索生活的根本,给普通人打开一扇窗,让他们走出生活的局限,获得更广阔的体验。
而这种锋利,正是我们需要的时代精神。
以“小众”的名义,剖开世界的无数切面
了解一些新闻史的人大都知道,杂志最初不过是作为罢工、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,既有报纸的时效性,又兼顾了更加详细深刻的评论。从最早出版的《学者杂志Le Journal des Savants》(阿姆斯特丹)至今,已经过去350多年的时间,杂志的类型不仅涵盖了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,甚至还诞生了独立杂志这种新形态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计算机刚被人知晓,电话得到了普及,音乐的传播还要靠录音带,杂志报纸的使命是快速准确地传递讯息。与此同时,欧美年轻人开始自己动手做杂志,以表达个人观点,虽然只在小众圈子里流传,却开启了一场阅读革命。
1980年,《Vogue》的艺术总监Terry Jones在伦敦自立门户,用订书机装订了一本叫《i-D》的杂志,只卖50便士。虽然现在已被收购,但仍不妨碍它成为最早也是最经典的独立杂志。
在英格兰西南部一个叫布里斯托(Bristol)的沿海小城,聚集了大量小而美的独立杂志:《Cereal》《Off Life》《Another Escape》《Vignette》《Boneshaker》《Lionheart》《Paper》……虽主体不同,追求的却都是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。他们还成立了布里斯托独立出版商联盟BIP,并打出标语“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证明,英国最好的杂志并非出自跨国印刷公司,而是来自小工作室、咖啡馆、库房”。
独立杂志从一出生,“反主流”就是它的本体:
传统时尚杂志关注的明星、秀场、美妆、大热单品,以及激发购买欲的精致生活方式,杂志《Buffalo Zine》统统忽略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,这就是一本以朋克精神探索非主流青年文化的杂志:不设限、不泄愤,且从不试图引领潮流,只是为这类人群与世界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。他们也探讨大众消费——第四期的主题就是金钱、广告、促销、购买、销售以及爱和欲望。
罗马尼亚创意人Petricā Mogos与Laura Naum,在近年创立了一本关注中东地区社会及文化的杂志《Kajet Journal》。这本如同书籍一般厚重的杂志,试图挑战主流媒体上对于东欧的固有印象及误解。第一期杂志关注东欧社会中“群体”的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第二期则围绕“乌托邦”这一议题,对东欧社会近30年的发展进行批判和质疑。
《水象Be Water》
看独立杂志就像赴一场与世界的旅行
每隔两三年,《Boat》就会整体搬到另外一个城市,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,认识新的人,讲新的故事。从萨拉热窝到底特律,再到洛杉矶,编辑部把旅行变成了日常。
《The Gourmand》关注“吃”,但又不限于“吃”,重点是在展示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,一根香蕉就能让它联想到建筑艺术和审美畸形。
《Drift》是一本关注咖啡文化的独立杂志。每个城市的咖啡都有不同的“性格”,从咖啡店、烘焙者、饮用者到那个城市的咖啡生活社群,延伸到历史、文化、街区、生活。或精致、或传统、或反叛、或热情,透过咖啡认识一座城,真的是个有趣的体验。
它往往会专注于某一领域,但又不会让领域之外的人感到过于遥远和被冷落:
两位历史学家创办的《MacGuffin》对焦的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物件:绳子、水槽、窗户、球……比如“绳”就延伸出绳索、绳结、编织,带出女性纺织装置艺术家,以及印加人古老的结绳记事方法。你不得不佩服编辑的联想能力,永远不会让你当局外人。
另一本独立时尚杂志《A Magazine curated by》更酷,连固定主编都没有,而是每期请一位“出圈”的时尚界大咖创作杂志内容。不用担心山本耀司、著名摄影师Annie Leibovitz他们对时尚和艺术的解读会无趣,他们只会把“时尚”的外延开拓得更广阔。不以消费胁迫人的视野,更不强调某种正确的体面。
它是有时效的,同时也是反时效的:
当焦虑、抑郁、恐惧、压力成为普遍的时代病时,一本叫《Anxy Magazine》的独立杂志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,帮助人们释放这种负能量。创刊号就直接以“愤怒”为主题,用专访、随笔、特别报道、视觉故事,以及专家答疑来拆解“愤怒”的维度。最后看到《使女的故事》的作者讲述自己如何从愤怒中创造能量,好像情绪出格也没那么可怕了。
新闻独立杂志《Delayed Gratification》主张“慢新闻(Slow Journalism)”,每期都会回顾三个月前的事件,对故事进行再挖掘,呈现背后的真相。
面对充满迷思的现实,它焦虑、批判、探索,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参与:
土耳其独立杂志《212》曾在创刊号里如此写道:“世界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,我们希望呈现这一代土耳其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,以及探讨当代生活中的矛盾、并置等现象。”这股原生力量促使他们在这个充满巨大变化的、全球流动性增强的当代世界中,为自己那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找到新的定位。
这些杂志往往从封面到内文、从插图设计到纸张选取,都精益求精。有个比喻很恰当:在某种意义上,独立杂志就像削弱了照明功能、却衍生出浪漫属性的蜡烛。快捷的资讯已经不再重要,因为它们贩卖的是情感、文化、故事、共情,以及生活的仪式感。独立杂志,正在以“小众”的名义,为我们剖开世界的无数切面。
《可以KUOYI》
“不被商业同化”的精神和锋芒
随着越来越多小众杂志的出现,让中文世界的文艺青年们,也开始探索出版这种杂志的可能性。
其实中文独立杂志的历史并不算晚,1990年代就开始有音乐独立杂志《荷里活通讯》、广州博尔赫斯书店的文学类“店刊”《L》、几个朋克少年表达自己声音的《建设》。虽然严格说来,这些杂志只能被归入Fanzine(爱好者杂志)当中,但却已经开始有了“不被商业同化”的精神和锋芒。
“Stack帮你把世界上最好的独立杂志快递到你家。”这是打开Stack Magazines官网弹出的一句话。顾名思义,你可以把Stack当作一个独立杂志网店,只要每月支付7英镑,就能获得一本独立杂志。有趣的是,订阅者永远不知道当月会收到什么杂志,但请一定相信Stack的创始人Steven Watson的品味。而且,和杂志同时送达的,还有一份阅读须知。
这个杂糅了销售和推荐独立杂志的平台,甚至还创立了全世界唯一一个专门为独立杂志而设的奖——Stack Awards。它评判独立杂志的标准是——杂志的负责人,必须同时是它的财务决策人,以及内容的创作者和设计者。2016年,第一本中文独立杂志《LOST》被收入Stack。
怎样用一句话来形容《LOST》呢?如果不带任何感情,那么回答可能是:你可以在其中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素人的旅途故事。在《LOST》创造的这个比它本身大几万倍的世界里,目的地不断缩小,自我不断放大,各种情绪、思考、叩问不断冒出来,最终局内人和局外人似乎都领悟到了一些什么。
“我不觉得当下必须需要有什么样的杂志,但如果需要回答的话,那就应该是更多不同阅读体验的杂志。与速度的竞争,刊物的价值在于它的收藏性。”《LOST》的主编Nelson说。
独立杂志人爱米的《水象Be Water》取自李小龙的名言“Be Water,My Friend”,水最柔软也最坚韧,可以塑造成千万种形态。2018年的创刊号以“回应当下”为议题,用3年多时间采访、追踪,写下了10万字的“杂志书”(Mook)。
杂志的世界如此丰富,有精英视角的,有接地气的,与普通人的沟通同样可以是带着思辨的、符合审美的,而且是小众里的大众化。
《可以KUOYI》是由两个成都女生独立出版的杂志,关注日常生活美学。第五期“杂纸”的概念,对应的是人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的改变,即大家的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生活而碎片化。创办人张简蓝说,她们希望纸制品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,在形态上既能有趣好玩,又能让读者看得进去。
2011年创刊的《盐巴salt》是实用生活独立杂志,薄薄一本,一个小时左右就能阅读完毕,在这一个小时里我们可以学习区分五谷、花草,了解版画制作,鉴赏针线刺绣。
很多杂志已不仅仅局限在阅读。福建的《家园》坚持系统调研的报道方式,用一本独立杂志开始一段在地关系,为读者打开去往一座城市的通道。在时光里,一本杂志,竟开始有了现代版活档案的气质。
《家园》的副主编许灵怡说,他们顺势启动了城市新工艺,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了解传统手艺,也通过年轻艺术家和设计师再次延伸对手艺的理解,将日常中的手艺重新带回日常中。
这些独立杂志的创办者大多是艺术家、设计师、策展人、媒体人、摄影师,他们既有表达的冲动,也有呈现的能力。连《Kinfolk》《Drift》《Cereal》这样的国外独立杂志,如今也纷纷出了中文版。这些杂志会在独立书店如方所、单向空间、衡山·和集,气质相符的咖啡店,展览或官网上出售。
当然,文化属性再强的杂志也是门生意,依然要面临印刷、物流、营销、推广。国外独立杂志养活自己的方式甚至值得传统媒体借鉴:
德国的独立季刊《Mono.Kultur》的主编,借助杂志的“个性”形象,创立了一家女装品牌“Mono.Gramm”;时尚类独立杂志《Bon Magazine》有一个独立工作室,专为品牌提供创意内容、设计服务和活动策划;《Monocle》有24小时播放的电台和杂志咖啡店;英国独立杂志《Twin》有自己的工作室,在音乐、时尚、文化、商业领域提供设计和营销。
理论上,你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窥探另一个人的生活动态,可以输入“话题”跟踪热门事件的进展,可以标注自己的兴趣以便让大数据推送更多类似的资讯。但只有独立杂志有一种鼓励人们深入体察并参与现实的力量,而不是简单点赞。这个时代,总是需要一点锋利。
相关报道
评论